QQ:355128452



导航菜单



新闻资讯

对话哈啰Robotaxi首席科学家:行业处爆发前期 我们有后发优势

作者|李姝6月23日,“上海造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”正式注册成立。该公司由哈啰、蚂蚁集团、宁德时代三大企业共同支持设立,将专注于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、安全应用与商业化落地。三方首期合计出资已超过30亿元人民币。此举标志着哈啰正式进军Robotaxi赛道。据哈啰方面透露,哈啰Robotaxi业务及研发团队已经招募了一批AI大模型、自动驾驶等领域的技术人才,完成核心人才矩阵的搭建,未来将持续吸纳全球优秀人才。近日,网易科技等媒体就哈啰布局Robotaxi赛道与哈啰Robotaxi业务首席科学家Yolanda进行了一次对谈。据介绍,哈啰Robotaxi业务首席科学家Yolanda为UC Berkeley Ph.D,师从美国工程院院士。拥有10年以上智能驾驶领域工作经验,曾在美国特斯拉无人驾驶核心研发团队任职,从零开始参与构建Tesla Autopilot系统;带领团队成功交付覆盖10余款不同车型的L4 one for all系列产品;主导开发了智能驾驶量产产品,并交付顶级主机厂。此前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California PATH研究所担任研究员,并出任美国DeepDrive高级理事。Yolanda表示“Robotaxi已经进入了行业爆发的前期。作为出行平台,哈啰希望凭借自身在出行服务和高效运维方面的优势,切入Robotaxi市场。我们的发展将以‘ALL IN全球化’为基调。短期内聚焦国内市场,逐步推进与城市的对接与合作;长期目标则是积极拓展国际化业务,将中国优秀的自动驾驶产品和服务推向海外。”网易科技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,对此次访谈精华内容进行了梳理提炼:Q1:当前Robotaxi行业存在纯视觉(如特斯拉)和多传感器融合(如Waymo,萝卜快跑采用激光雷达+高精地图)两种主流技术路线。哈啰未来将采用哪种方案?行业对这两种方案的认知如何?Yolanda:业内确实存在不同路线。Waymo代表多传感器融合路线,特斯拉则是纯视觉路线的代表。我们看到,AI技术特别是数据驱动的模式,为L4级自动驾驶带来了突破性进展,这至关重要。然而,对于Robotaxi,我们首要强调的是安全。因此,我们会引入激光雷达以及4D毫米波雷达等前沿技术,在系统层面构建冗余安全机制。同时,我们也会借鉴特斯拉的数据驱动和AI方法,最终目标是打造一条“安全冗余与数据驱动双轮驱动”的技术路线。Q2:从行业的角度来看,现在Robotaxi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?Yolanda:我觉得Robotaxi已经处于一个行业爆发的前期。其实端到端不是今年才提出来的,十年前就已提出。早期因AI技术与感知融合效果更优,逐步演变为以数据驱动的全链路优化,实现从规划到控制的一站式端到端解决方案。支撑这一判断主要有四个维度:首先,技术发展经历迭代跃迁,当前行业已共识采用AI驱动路径。其次,从产业链来看也形成了巨大的飞跃。十年前激光雷达成本高达十万美元,如今禾赛、速腾等企业将核心传感器成本降至数千元,且性能与可靠性显著提升;线控底盘从依赖博世等外资品牌,发展至宁德时代等企业推出集成电池与智能化控制的滑板底盘,产业链成熟度为Robotaxi落地奠定基础。第三,政策层面,国家智能车联网规划明确L3级标准,地方政府逐步推行L4级准入规范并发放示范牌照,形成从国家到地方的政策支持体系。最后,C端消费者认知亦发生转变。武汉等地Robotaxi已从新鲜事物变为日常出行选择。C端消费者对人工智能,对Robotaxi的接受程度也是越来越高,能够享受机器和AI给大家带来的便利性和舒适性。所以我觉得从四个方面而言,Robotaxi已经进入大规模前装量产爆发的时间节点。Q3:哈啰、蚂蚁集团、宁德时代三方首期合计出资超过30亿元,这些钱将计划用于哪些方面?未来的商业化路径是怎样的,哈啰在其中起怎样的作用?Yolanda:三家股东将为哈啰提供有力支持:蚂蚁集团在 AI 基础设施、算力及算法研究方面具备优势,能够为我们提供技术助力;宁德时代在滑板底盘、电池动力技术上的专长,则为哈啰Robotaxi车辆研发提供集成支持。哈啰的发展将分两个阶段推进。第一阶段,我们将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,搭建多层次可接入的运营平台,兼容不同车企与Robotaxi技术合作伙伴。一方面,已开展Robotaxi运营的合作方,可通过运力接入方式整合至该平台,为乘客提供一站式用车服务;另一方面,接入平台的企业能够共享哈啰的运维体系,包括人力、系统资源,实现充换电、清洁维护、停车场、维修点等资源的复用,降低运营成本。第二阶段,平台还可共享底层地图数据,协助合作方完成城市交通道路信息更新,进一步削减维护成本。这样能够降低城市开展Robotaxi业务的门槛,推动行业发展。目前Robotaxi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,哈啰希望通过构建多元化运营平台,激活市场活力。哈啰计划在三年时间内采取商业化的尝试。Q4:特斯拉近期获批进军Robotaxi领域,如何看待乘用车厂商入局带来的竞争?部分观点认为,车企进入Robotaxi市场将对独立企业形成挤压。您认为Robotaxi能否作为独立生态位保持竞争优势?Yolanda:Robotaxi作为AI出行领域的新兴市场,预估规模达十万亿级,这个市场足够大,可以容纳很多玩家。从哈啰的战略定位来看,我们选择以运营与运维能力为切入点。依托在共享出行领域积累的资源整合、车队管理及用户服务经验,能够为Robotaxi业务提供标准化运营解决方案,降低服务成本并提升效率。而乘用车厂商凭借成熟的供应链体系、规模化生产能力及柔性制造优势,在硬件研发与成本控制方面具备显著竞争力。当前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,哈啰倡导与主机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。通过发挥双方在技术研发、生产制造、运营服务等环节的互补优势,共同推动Robotaxi技术落地与市场普及。Q5:国内从事 Robotaxi 的企业众多,涵盖车企、出行平台及技术公司等,为何选择回国加入哈啰?哈啰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?Yolanda:选择哈啰主要基于三方面原因。其一,哈啰展现出独特的技术优势。大众对哈啰的传统认知多为两轮车服务商,但深入了解后发现,哈啰在业务运营中并非依赖大规模人力或补贴,而是依靠技术实现盈利。例如,其两轮车配备北斗导航系统,通过高精度定位优化车辆管理。从出行领域视角分析,我们觉得无人车更像原来的单车。共享两轮车可视为低阶段智能体,依靠体系化的平台技术进行运营、运维及调度,这种技术驱动的运营模式与Robotaxi的发展理念存在共通之处,是吸引我的重要因素。其二,哈啰在技术研发上极具挑战性。一方面,哈啰致力于实现前装量产的L4级Robotaxi产品,这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,更依赖完善的研发体系,包括需求功能规范、研发流程及验收体系等,通过体系化约束保障产品的安全可靠性;另一方面,哈啰积极探索以数据驱动、AI及VLA模型等前沿技术推动Robotaxi发展,这也是我从技术的角度来出发,我很喜欢做有挑战性的事情。其三,Robotaxi领域正处于产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。作为拥有十余年自动驾驶研究经验的从业者,能够深度参与这一领域的产业化进程,我感到十分兴奋。同时,我认同哈啰的企业文化,对其业务发展充满期待,也希望助力哈啰在Robotaxi领域形成后发优势,实现更深入的商业化发展。Q6:如何看待特斯拉计划将Robotaxi引入国内市场,其是否会面临挑战?Yolanda:特斯拉进入国内市场面临数据方面的挑战。受国内数据保护政策影响,特斯拉在国内的数据采样与训练存在局限性。尽管从去年起,特斯拉加强了在国内的数据合规化工作,并加大了数据采样和训练力度,但数据层面的限制仍可能对其Robotaxi业务的开展产生影响。不过,我相信在未来,在特斯拉针对本土化的部署,会给中国的消费者带来一些新的提议。Q7:百度、Waymo、特斯拉已在Robotaxi领域发展近十年,哈啰作为后来者,其信心来源是什么?如何实现追赶?Yolanda:哈啰的信心主要源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后发优势:其一,得益于技术进步与产业成熟。虽在算力布局上起步较晚,但当下新能源与智能化产业链日趋完善,技术路径逐渐明晰,这为Robotaxi商业化落地创造了有利条件。同时,哈啰能够更精准地进行资源投入,借助产业红利,将Robotaxi从百万级高价或演示阶段,发展为安全可靠、符合普惠理念的前装量产产品。其二,差异化竞争策略。哈啰致力于打造多层次、可灵活接入的运营平台,能够适配不同车企与Robotaxi技术合作伙伴。通过发挥在运营、运维方面的技术优势,与合作伙伴共同做大市场,推动行业发展。其三,中国特色的国际化路径。哈啰在单车运营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,可打造极致的运维平台。通过面向B端,借助运维人员、远程云舱以及政府监管等手段,实现降本增效;利用分布式能源网络模型、无人驾驶与无人值守运维AI Agent等技术,形成中国特色模式,进而拓展国际市场。其四,技术创新突破。针对行业内过度依赖高精度地图阻碍城市拓展的问题,哈啰将结合量产方案,综合运用高清精度地图、视觉与激光雷达技术,实现实时建图,突破技术瓶颈。Q8:如何判断Robotaxi产业的发展时间节点?今年被称为量产元年,未来还有哪些关键时间点?Yolanda:今年确实可视为Robotaxi的量产元年。百度、小马、滴滴、文远等企业纷纷推出前装量产套件或车型,行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。我们相信预计明年,随着政策法规的进一步完善与推动,Robotaxi在单个城市的部署规模将从当前的千台级向更高水平发展。而在未来两到三年,随着运营运维单车成本与隐性成本的降低,以及C端消费者对 Robotaxi接受度和使用率的提升,Robotaxi有望实现更广泛的应用与普及。